2025年2月,中國郵政EMS完成了DeepSeek-R1大模型私有化部署,通過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化應用,多個場景服務能力將得到顯著提高,部分場景效率將提升33%左右。
此時,距離DeepSeek-R1大模型的正式發布,尚不足一個月。
能夠快速完成大模型的私有化部署和場景應用落地離不開充足的準備工作。2024年,中國郵政EMS即開始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的大模型應用路徑。
2024年,中國郵政開始加速數智化建設,并緊緊圍繞“以數智化解決關鍵特定問題”這個目標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從僅需一位工作人員就能高效運轉的深圳深南中郵政支局到北京郵儲銀行網點中“讓金融服務沒有距離”的云柜服務,新質生產力的不斷培育正在改變這家歷史悠久的大型集團的樣貌。
如今,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已成為中國郵政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這些元素不僅重塑了中國郵政,增強了其服務社會經濟的能力,還不斷釋放所謂的“郵政效應”。
“郵政效應”是中國郵政作為一家“特殊”企業的獨特效應。一方面,這家企業擁有郵政、寄遞、金融、電商等多板塊業務,是產融結合、“四流合一”的現代大型集團,在經濟運行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中國郵政的業務不僅有極強的社會服務性,多板塊業務又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需要在普惠的服務能力和市場效率間取得平衡。
這種特性決定了中國郵政的每一次效率提升,都將為整個社會和經濟的運行釋放更強的外部效應,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支撐。
2025年是持續深化改革的一年,也是中國郵政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一年,中國郵政將全面構建科技創新體系,以數字郵政建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從具體問題出發
深圳市龍華區龍華郵政支局這個龍華區最大的支局正在出現一些新的變化。
直觀看,這種變化體現在大廳內放置的箱式機器和門口寫著的“智慧郵局”四個字,但更深層次的變化在于這臺機器和其背后的智能化、數字化系統,通過整套系統,客戶能夠快捷、便利的完成自助郵寄。曾經,這個毗鄰學校、社區,客流量極大的支局常常大排長龍,但現在只需要一位營業員就能維持整個支局的井然有序。
郵政普遍服務是中國郵政公共服務屬性最強的業務板塊,但由于社會用郵習慣的變化,近年各郵政普服網點面臨越來越大的運營壓力,如何在保持營業網點不減、服務水平不降的前提下,提高普服網點的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成為一個關鍵問題。
正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中國郵政深入調研、取長補短,最終在多版方案中確定了目前的方案。截至2024年8月,深圳郵政已建成6個智慧郵局、35個自助體驗式郵局,覆蓋了全市各行政區,收寄業務量達到3.6萬余件,每年每個網點可節省成本2萬余元。
深南中郵政支局是自助體驗式郵局 圖片來源:中國郵政報微信公眾號《無人化!這樣的郵政很帶感→》
從問題出發是中國郵政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起點,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根基。
面對柜面忙閑不均與傳統模式下作業彈性不足的矛盾,郵儲銀行積極探索新模式,推出了云柜服務。這是一種結合音視頻技術的服務模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客戶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務體驗。在北京分行,所有自營網點均已覆蓋云柜模式,2024年1月至9月,日均辦理業務超過330筆。通過“線下自助操作+座席遠程輔助及辦理”的方式,客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完成銀行業務,無需親臨網點。通過云柜模式,北京分行營業部將原有3個臺席壓縮至1.5個——1個常規臺席、1個彈性臺席,這使得網點人員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客戶營銷與業務發展,進一步提升了網點的綜合競爭力。
寄遞行業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的風險點,如何通過數字化工具完成全網高效安全的運營是提供優質服務的關鍵。2024年,中國郵政上線了指調系統2.0版,這一指調系統不僅增強了“預知未來”的預警功能,還對信息展示進行了可視化升級,加之其他功能的優化,讓各級調度員可以實時掌握網絡運行狀態,及時發現問題及其原因。處理中心袋(件)量預測模型的省際中心袋(件)量預測平均準確率為92.98%,袋(件)總量預測平均準確率達98.53%。
在電商板塊,如何降低運營成本是關鍵,針對設備配置要求高、文案需自創等應用問題,郵樂直播基地推出了數字人“小郵”2.0版。自2024年1月試播以來,數字人“小郵”已經累計直播4789個小時,吸引了2.89萬名獨立訪客,產生了31.6萬筆訂單,交易總額達到2438.5萬元。這些舉措不僅為郵政電商開辟了新的增長點,也加強了郵政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
圖片來源:中國郵政報《數字人,永不下線的主播→》
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中國郵政新質生產力培育的特色:從具體問題出發、用數智化工具、重新構建業務流程,并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給社會帶來更多效益。
“郵政式”創新體系
如今,“郵儲大腦”已經應用于營銷、運營、風控等數百個場景,正在成為整個郵儲銀行體系的智能中樞。
從“十四五”初期,郵儲銀行即開始進行人工智能布局,“郵儲大腦”就是一個重要的成果。該平臺實現對人工智能模型從訓練、測試、部署、運行、迭代的全生命周期的研發管理,引入多種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先進算法和模型,并適時納入大模型相關技術,支持郵儲銀行一系列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探索及業務流程的智能化改造。
“郵儲大腦”不僅為郵儲銀行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也成為其擁抱數字浪潮的“智能基座”。
“郵儲大腦”的成型離不開郵儲銀行持續性的投入。早在2019年,郵儲銀行就決定每年將營業收入的3%左右投入信息科技領域。僅2023年全年,郵儲銀行在信息科技側投入就高達112.78億元,同比增長5.88%,占營業收入的3.29%。
如果說以問題為導向是中國郵政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起點和根基,那么中國郵政對前沿創新領域的關注、在技術創新上持續的投入和自身的創新體系的搭建就是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重要支撐。
圖片來源:中國郵政官網《中國郵政發展新質生產力觀察 | 營業員 “云端”見——郵儲銀行北京分行云柜服務探訪記》
2024年底,市場關注到一條信息。中郵無人機(北京)有限公司成立,經營范圍含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智能機器人的研發等,該公司由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全資持股。
如果對中國郵政熟悉,就會發現無人機、無人車技術正在中國郵政的寄遞業務上得到嘗試性應用。2024年10月9日,中國郵政重慶市分公司在巴南區城區攬投部至巴南區蓮花街道大中村中壩島之間開通了首條常態化無人機郵路,標志著重慶市在無人機物流領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025年中國郵政在全國郵政計劃建設工作會議也提出,要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加快全自動供件技術和無人機、無人車規模化推廣應用。
在持續進行技術投入的同時,中國郵政還在通過廣泛的外部合作,以問題為導向,取長補短,實現技術能力的提升。
比如,數字人“小郵”2.0版即郵樂直播基地在算力算法上與華為開展深度合作的成果。推出的“小郵”2.0版,其形象風格根據產品特點和消費者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通過技術復刻還原真人的形象、表情與聲音,以無限接近于真人的狀態,輔助真人主播開展更高效的直播帶貨。
2025年3月召開的全國郵政計劃建設工作會議,還曾邀請華為專家就“AI產業洞察及行業實踐”作專題講座,并與華為公司召開座談會議,圍繞AI科技發展、大模型應用、郵政數智化轉型、因地制宜打造新質生產力等開展深入交流。
新質生產力的“郵政效應”
5月10日是中國郵政的“全民郵享日”品牌營銷活動。在今年的活動上,中國郵政各板塊推出了各項便民優惠措施,其中很多優惠措施都是基于各業務的小程序等數字化程序實現的。
在如今的中國郵政中,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能力正在扮演著中國郵政的基座,為整個集團的各項業務賦能。
在數字化建設方面,中國郵政在加強體系化設計,建立數字化能力地圖,更好賦能各項業務發展。在智能化建設方面,打造大模型訓練開發平臺與智能體平臺,提供大模型共享開發和應用能力,提高寄遞網絡智能規劃、智能運力匹配等模型算法精準度,以大數據賦能郵政金融千人千面的客戶畫像、秒批秒貸的智能審批、打早打小的智慧風控;建設推廣五大數字員工助手,提高金融營銷、郵務產品營銷、智能攬投、業務數據分析、研發測試等方面的生產力。在綠色化建設方面,持續鞏固拓展節能降碳成效,提升快遞包裝綠色轉型水平。
作為規模巨大、承擔較強社會功能的大型集團,這種能力建設的指向了一個目的:更好地為社會提供服務。
圖片來源:中國郵政報《無錫郵政開通無人機配送專線》
目前,中國郵政已經形成的新質生產力正在加速各項業務協同發展。比如,在農村電商領域,借助數字人直播技術,郵政幫助農民拓寬銷售渠道,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在金融領域,通過云柜服務模式,郵儲銀行提高了客戶服務效率,同時也降低了運營成本。
在快遞包裝綠色轉型方面,中國郵政鞏固深化了包裝標準化、循環化、減量化和無害化水平,積極推進可循環快遞包裝規模化試點,在網點大力推廣可降解包裝物,同時不斷完善包裝回收機制,鼓勵消費者將舊包裝返還給郵政網點,以便再利用或回收處理。在綠色運輸方面,加大新能源車輛推廣使用力度,截至2024年底郵政全網新能源車輛保有量達16908輛。在綠色金融方面,截至2024年底,郵儲銀行綠色貸款余額為7817.3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2.55%,增速持續多年高于各項貸款平均水平,累計開展企業碳核算服務突破萬戶,郵儲銀行還多次被中國銀行業協會授予“綠色銀行評價先進單位”稱號。
這些新質生產力不僅增強了中國郵政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也為其支持高質量發展、釋放綠色新動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在歷次技術發展史上,各國郵政系統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新的交通技術抑或通訊技術,郵政系統都是應用和普及的溫床。
究其原因,郵政系統擁有巨大規模,又擔負著重要的公共服務職能,天然地更包容能帶來普遍性效率提高的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這些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又會通過普惠的郵政網絡,提升整個社會的效能,釋放“郵政效應”。在當下,中國郵政培育新質生產力不僅是集團業務發展本身的業務需求,也是新時期對郵政企業提出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