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AI技術浪潮席卷全球,DeepSeek等開源大模型的強勢崛起,標志著人工智能正從實驗室走向千行百業,掀起新一輪技術革命。在這場變革中,中國郵政并未缺席——2023年底,由中郵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郵政“鴻雁”大模型正式上線,覆蓋營銷、客服、風控等九大場景,成為郵政數智化轉型的“新引擎”。
“鴻雁”大模型的牽頭人,正是中郵信科架構平臺部總經理石云。這位深耕郵政信息科技20余年的“技術老兵”,既是中國郵政數字化轉型的見證者,也是推動者。
從業多年,石云先后獲得交通運輸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中國郵政百名優秀科技人才”等榮譽稱號,并獲交通運輸部交通運輸行業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支持和2023年度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科技創新人物獎。近年來,她榮獲省部級科技獎36項,帶領團隊申報專利58項、取得軟件著作權69項,編制并發布10項標準。前不久,她成為2024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能夠獲得這項榮譽,說明我所從事的科技信息領域,已愈發成為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愈發受到國家和社會重視。”石云說,“這對我而言,更是一種激勵和責任。”
開拓創新:拓荒郵政信息化
翻開石云的履歷,會發現她走過的每一步,都留下了中國郵政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的印跡。
2000年,從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后,石云開始了在郵政信息科技領域奮戰的職業生涯。石云在博士期間的主攻方向是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而彼時,中國郵政剛好啟動建設名址庫系統,這為她提供了發揮能力的廣闊舞臺。她和團隊創造性地使用地址分段、地址數據字典、中文分詞、中文信息檢索與處理、行地址、權重分析、因子動態調整等技術,大幅度提升地址匹配率,打造出獨具郵政特色、行業權威的郵政名址庫,為郵政和社會提供了高品質的地址服務。提起這項工作,石云至今仍充滿自豪:“這項工作是從無到有的突破,建立了郵政和金融大數據平臺的基礎。可以說,開啟了郵政大數據的時代,開創了郵政數據治理、分析和挖掘的新局面,也為郵政培養了一批數字人才。”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2015年,石云開始負責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領域的信息化引領支撐工作。面對新的發展趨勢,她創新提出“互聯網+集郵”模式,組建自主研發團隊打造集郵網廳系統,開發上線了生肖郵票網上銷售、集郵量小品種搖號預訂、個性化郵票線上定制等20多項服務功能,實現了手機App及微信等移動端服務功能上線,做到網站、手機App、微信等多渠道齊發力,促進電商業務取得突破。2015年至2016年,“互聯網+集郵”業務收益取得了超出任務計劃4倍的跨越式增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如今,中國郵政進入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發展新階段,石云的工作又迎來了新變化。中郵信科肩負著推動郵政行業數字化轉型、提升服務效率和技術創新的重要使命。
而石云所在的架構平臺部作為“排頭兵”,則要承擔起諸多前沿新技術在郵政行業的應用研究、融合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新領域意味著更高的要求,但面對變化,石云始終要求自己“追求卓越”,仍保持著年輕時的緊迫感:“作為一名信息科技領域的從業者,保持創新力和競爭力至關重要。只有充分認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才能主動出擊,擁抱新技術。”
業技融合:賦能業務新突破
真正的創新者,不僅要有開拓前沿的勇氣,更要有落地應用的智慧。“技術專家必須深入了解業務,創新思維的培養,也是基于對業務的了解。既了解新技術,又了解業務,‘雙輪驅動’,創新的‘引擎’就發動起來了。”作為一名技術專家,石云十分重視技術對生產一線的賦能。
中國郵政業務種類繁多,面臨的困難也各不相同。“讓技術服務于業務發展,這是我們的責任。”正是這種責任感,讓石云主動攻堅克難,不斷推動“卡脖子”技術攻關工作。目前,在她的推動下,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領域技術,已經應用到中國郵政各業務場景中,有力促進各板塊業務取得新突破。
“通過AI視覺算法,郵件處理中心月臺利用率提升15%,分揀機開機時長縮短1小時,人均處理效率增長40%,全網設備平均效能提升11.6%……”這些數字背后,是石云和團隊以科技賦能業務的生動寫照。她帶領團隊利用AI視覺算法打造的處理中心“智能大腦”,有效驅動中國郵政物流園區向數字化、智能化邁進。她告訴記者:“用智能算法編制分揀方案,讓智能監控預警替代現場巡查,可實現對貨物遺撒、阻塞、破損等各類異常事件的智能監測。這就從過去的‘人找問題’變成了現在的‘問題找人’,有效提升了運營效率與安全水平,實現處理中心少人化、無人化。”目前,這項技術已在全國郵政134個處理中心成功推廣應用。
近年來,中國郵政深入推進郵快合作。然而,“社會快遞電子信息缺失”成為推進過程中的一大障礙。石云帶領團隊用邊緣計算技術自主成功研發即插即用、軟硬一體的智能邊緣計算盒子。這一創新,低成本實現郵政和社會公司快件“六合一”同機混合分揀,作業效率提升40%、成本降低80%,效果大超業界領先廠商。她還帶領團隊成功研發了智能地址解析產品、法院智能簽收產品、郵政詳情單OCR產品及戴帽地址識別等多項智能產品,為44個業務系統、123個應用場景提供服務,累計賦能15.54億次。
“技術要服務于業務發展”是石云掛在嘴邊的話,也是她對團隊成員的基本要求。在她的帶領下,架構平臺部不僅是一個技術部門,更是一個服務部門。“強化服務與協作意識,提升中臺賦能水平”“做好‘伴隨式’技術服務,技術支持24小時內響應率要達到100%”……她為團隊制定的這些準則,塑造了一支敢打硬仗的“科技鐵軍”,為郵政業務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AI領航:打造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在生產力方面,越來越發揮主導作用。企業必須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來打造新質生產力,構建核心競爭力。”近期,DeepSeek引發全球關注。作為信息科技領域從業者,身處變革之中,石云感觸很深。
早在2023年12月,石云就帶領團隊上線了郵政“鴻雁”大模型。目前,已打造“鴻雁—郵小知”問答助手、“鴻雁—慧聽”語音大模型等8款大模型應用,構建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智能語音等7大類、66項核心算法,應用于郵政數字化處理中心、郵快合作、自提點建設、智能客服等業務場景,助力客戶服務敏捷化、市場營銷精準化、生產運營智能化。
“鴻雁”大模型的打造并非偶然,它源于石云常年奮戰在科技前沿和業務一線所培養的職業敏感。2020年,人工智能還未廣泛進入社會視野,石云在著手嘗試智能算法輔助寄遞領域面單識別時,意識到人工智能在郵政生產中大有可為,有必要在智能算法領域深耕發力。隨即,石云開始從無到有組建人工智能團隊,探索人工智能在郵政更多生產場景中的應用,逐步打造出了“鴻雁”大模型。
DeepSeek橫空出世后,石云第一時間組織將其集成至“鴻雁”大模型,引入DeepSeek的強大問題理解能力和高效邏輯推理能力,實現更智能的對話分析、更快的響應速度和更低的部署成本,為郵政用戶和業務系統帶來更智能的AI體驗。她分析說:“未來,AI將從輔助工具演變為高度智能化的生產力工具,以AI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開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范式。”
科技浪潮勢不可擋,石云將繼續走在AI領航的道路上。對石云來說,未來已來,她正帶領團隊強平臺提能力,繼續拓展“鴻雁”大模型的應用場景,實現大模型技術對核心主業的全面賦能,計劃形成超過50個業務場景的深度應用。“All in AI”是石云秉承的工作理念,在她的計劃中,更多的能力中心建設和業務提質增效都可以利用AI來實現。而這些,都將進一步推動中國郵政高質量發展,打造新質生產力。
從“信息化拓荒者”到“AI領航員”,石云的職業生涯,見證著、也推動著中國郵政從信息化建設到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每一步跨越。對石云來說,迭代的是層出不窮的新技術,不變的則是心中的那份熾熱。她激情滿滿地說:“我很榮幸能夠奮戰在郵政科技信息領域。這對我來說,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情懷。我希望能盡我所能,帶領團隊不斷走向卓越,打造決勝未來的郵政數智化優勢!”